聲明:
本文內容轉載自 StereoNET,由 David Price 撰寫,原文標題為《Mission 770 Standmount Loudspeaker Review》,轉載僅供音響愛好者學習交流之用,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媒體所有,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處理。
假設你是一位充滿激情的年輕音響發燒友,時間回到1976年。那么,當時你會選擇哪一款高端音箱?在 Mission 770 問世之前,你的選擇或許比你希望的要更受限。在英國市場,占據主流的是一批“穩重保守”的BBC血統設計——如 Spendor、Rogers、Chartwell、KEF 等品牌推出的音箱,它們有著“音色優雅”的特性。而在另一端,則是一些更為狂放的美式音箱代表,如 JBL、AR 或 Klipsch。哦,當然,還有那款性能依然出色、卻早在五十年代末就面世的經典靜電音箱——Quad ESL-57。
這些音箱都各有千秋,但如果你當時想要一款別具一格的音箱——既不像英式音箱那樣內斂沉穩,又不至于像那些更具“娛樂感”的美式音箱那般失真明顯——你該如何選擇?答案就是 Mission 推出的那款引人注目的新產品:Mission 770。它由公司創始人 Farad Azima 親自設計,是首款采用聚丙烯中低音單元的音箱——在當時,這是一個頗具革命性的突破。但正如我們即將看到的,這并不是它唯一值得銘記之處。事實上,我甚至愿意說,它可被視為“現代音箱時代”的開山之作。
首先,我們來快速回顧一下這款1976年的“OG”(original gangsta,原型先鋒)——Mission 770。它是一款體積偏大的書架音箱(尺寸為590×300×290mm,重量為12公斤),當時大多數高端音箱采用寬面板設計,它也不例外。但與傳統設計不同的是,它采用了低音反射式結構(reflex ported)。雖然當時市面上很多同級音箱都采用三單元甚至四單元設計,Mission 770 卻僅為兩單元結構(2-way),這本身就使它在一眾競品中脫穎而出。盡管如此,它仍具備出色的功率承載能力(標稱25至200W RMS),阻抗為易于推動的8歐姆,靈敏度更是達到了當時罕見的89dB/1W/1m。其采用的214mm SEAS 聚丙烯共聚物中低音單元相對輕質、響應迅速,使其聲音具備良好的瞬態表現和聲壓輸出。同時,它所采用的箱體雖然較薄,卻經過良好阻尼處理,能有效避免能量存儲,從而帶來意外活潑且靈動的聲音表現。
這款音箱的中低音單元和箱體設計在當年已屬創新,但還有一個設計特點,在歷史長河中卻被相對忽視了。彼得·科莫(Peter Comeau)——一位在上世紀70年代末活躍于《Hi-Fi Answers》雜志、極具聲望的音響評論人——曾解釋道,設計師 Farad Azima 對音樂表現的追求幾乎到了“傳教士般的狂熱”,他甚至會拉來雜志編輯參與試聽,征求他們對最新分頻器調整的意見。當時由 BBC 工程師在 Kings Langley 所做的測量,正好與箱體結構不同構型的試驗相結合,而最終的調音階段,則常常是和當時《Hi-Fi Answers》主編 Paul Benson 或《Hi-Fi News》的 John Atkinson 進行的深夜聆聽對話中完成的。
換句話說,Mission 770 的最終“音色調校(voicing)”是經過極其細致入微的精心打磨的。今天聽來這或許算不上什么稀奇事,但在 1970 年代中期,這種做法幾乎是“離經叛道”——當時音響設計界普遍認為一切聲音特性都應該可量化,用示波器或 Brüel & Kj?r 頻響分析儀就能搞定一切。Azima 當然也沒有忽略技術測量的基礎功夫,但他將大量時間花在調試這個異常簡潔的分頻器設計上,只為讓這款音箱能盡可能地帶來悅耳動人的聆聽體驗。
而這份努力也得到了豐厚回報,恰逢英國音響媒體逐漸向主觀試聽為主導的評測風格過渡。直到70年代中期,Hi-Fi雜志中甚至可以看到兩到三頁的產品評測,關于“聲音表現”的內容往往只有短短一段,其余幾乎全是密密麻麻的測量參數與圖表。但到了十年末期,越來越多的雜志開始摒棄這種“客觀至上”的方式,轉而嘗試用更具沉浸感的文字來描繪產品的真實聽感。
彼得·科莫回憶道:“在眾多評論中,Paul Benson 在《Hi-Fi Answers》上的那篇評論極具啟發性,他用文字描繪出了 Mission 770 音箱音樂性的魔力,在當時眾多揚聲器中,簡直如一縷清新空氣。”
彼得正是在 Mission 770 首次發布的那個時代與環境中,站在了這種主觀試聽寫作風格的最前沿。因此,今日他以國際音響集團(IAG)設計總監的身份,竟成為全新一代 Mission 770 的設計者,這也頗具巧合與戲劇意味。他回憶道:“我親耳聽過 Farad 帶去 Paul Benson 公寓試聽的一些原型機。那時的 Hi-Fi 圈真的非常有趣,因為主觀評測的浪潮才剛剛興起,而我正是最早一批‘跳上這列車’的三人小組之一。那三人正是我、Dave Berriman 以及 Carl Anthony。”
他繼續說道:“Mission 770 是一款在‘聆聽愉悅度’方面真正實現突破的音箱。我唯一聽過能與之相比的,大概就是 Gale GS401a 以及初代 Dahlquist DQ10,但它們都貴得多,而且非常難以驅動。而770 則像是將 Spendor BC1 柔美的中頻表現,嫁接上了更有解析力的低頻與細致的高頻。而它那種充滿活力的聲音表現——會讓你忍不住想站起來跳舞!”
近距離觀察
談到這款全新的 770,彼得表示他“付出了大量努力,以匹配甚至超越原始版本的表現”。如果你仔細查看規格參數,會發現一些頗為“詭異的相似之處”。至少從外觀來看,新舊兩代產品極為相似。
新版音箱的體積略深、重量明顯增加——尺寸為 590×300×322mm,重量達 19.2 公斤——但它仍保留了許多原始設計元素。就像初代一樣,它依舊采用兩分頻(2-way)結構,但配備的是一只專門設計的 28mm 超細纖維球頂高音單元,以及一只 200mm 礦物填充聚丙烯中低音單元。
彼得指出,初代 770 的靈敏度實際上并非 Mission 當年宣稱的 89dB,而更接近 86dB——即便如此,在當時仍高于平均水平。而在全新版上,他說明真正做到了 88dB,同時標稱阻抗保持在 8Ω,因此依舊十分易于驅動。功率承受規格沿用舊款數值,官方頻響為 42Hz–20kHz(±3dB)。首代標示 40Hz–20kHz,但考慮到新款箱體容積明顯加大至 38.5 L,這個差異依然值得商榷。彼得補充道:“它的中頻活躍、開闊,能讓你輕松‘穿透’錄音;不過我更想捕捉的是那種純粹的樂趣與音樂性。”
與過去相比,新 770 的做工更為扎實。值得注意的是,向來在中國生產的 IAG 此番卻選擇在英國本土制造。箱體出自謝菲爾德附近的 Timberworx——這家公司是多家英國揚聲器品牌的供應商。整體外觀極具“自覺復古”之美,可選胡桃木或黑色真木皮,前障板則為白色層壓板。
新款依舊向 BBC 薄壁箱體技術致敬——利用薄壁結構并配以瀝青阻尼塊進行質量加載——但更進一步,采用雙層三明治結構:高密度 MDF 與刨花板之間以高阻尼膠層粘合。彼得表示,其面板共振“遠低于可聞閾值”。箱體內部還設有加強筋,并在內壁敷設聲學泡棉與纖維吸音層以抑制駐波。
驅動單元與分頻網絡
全新的中低音單元采用強悍得多的磁路/驅動系統,以滿足現代功率承載與動態范圍的要求;不過,它依舊安裝在 200 mm 壓鑄鋁盆架 上,并在背面設置了大面積“開窗”,用以降低聲波經振膜反射回傳所產生的早期反射。
振膜不再是單一聚丙烯材質,而是加入礦物填充,在不過度增加質量的前提下顯著提升剛性;折環則使用低密度丁腈橡膠,以保證順暢的活塞運動。2.9 kHz 以上的高頻段交由一只全新的 28 mm 阻尼微纖維球頂高音負責輸出。與舊款采用紙板導管不同,新版改用一支低音反射導向孔,其進、出口均做了大幅喇叭口擴散處理,以平滑氣流、降低風噪。
初代 770 的分頻器極其簡潔,僅含一只電感以及電阻、電容、電感組合。新款在保留這一設計哲學的同時,為追求更平順的響應曲線,加入了少量額外元件。彼得透露,最終定型前共進行了 170 余次電路迭代。整機采用最短訊號路徑,并選用高規格元件——例如聚丙烯電容與空芯電感。同以往一樣,大量的主觀聆聽測試在量產前反復進行,確保聲音表現完全符合設計初衷。
實際聆聽體驗
就像新款 770 在外觀上雖延續了 1970 年代經典的輪廓卻又融入了現代氣息,其聲音表現亦如是。我曾長時間聆聽過原始版 770,甚至曾擁有過一對——可以負責任地說,新老兩代在聲音上確實有著明顯的“家族血統”。但與此同時,原型版本中的一些“遺留問題”如今已被徹底解決。歸根結底,新款 770 是一款明顯更高級的揚聲器。
初代 770 擁有一種極具親和力、熱情奔放的聲底,音色干凈、中頻開闊,這種“聲音指紋”也被沿用于 Mission 隨后的多個系列。而新版在繼承這種風格的基礎上,擁有更強的框架支撐感與從容不迫的氣質。它對音樂類型不挑剔,色染更少,細節更多,動態表現也更加出色。同時,它依舊對節奏具有良好響應,呈現出一種毫不費力、輕松自然的聲音特質——這是如今許多“塔式落地箱”難以做到的。
例如,在試聽 Human League 樂隊那首極具代表性的合成流行單曲《Seconds》時,這款音箱展現出了非常出色的清晰度——那種典型的、干凈透明的 Mission 式中頻段質感。在這首八十年代早期的精良錄音中,新款 770 的中低音單元讓我得以深入剖析混音細節。與原版相比,這款音箱幾乎完全擺脫了早期聚丙烯振膜常見的那種“鴨鳴”聲染——早期聚丙烯單元略帶鼻音的特性在此不復存在。相反,這款揚聲器現在聽起來更快、更緊致、失真更低、色染更少。
在低頻部分,這首《Seconds》也清楚展示出新款 770 相較于老版本的巨大進步。那段震撼的合成器低音展現出更快的起止響應,而且不會喧賓奪主——幾乎沒有拖尾感,反射孔的風噪也極低。這款音箱即使面對大量低頻輸入時,也不會輕易“轟鳴”失控。
而在頻譜的另一端,新高音單元也表現得極其克制有度,即使在播放 Rush 樂隊《Subdivisions》這類鈸聲猛烈的片段時,也不會出現令人皺眉的刺耳感。當然,我并不認為新款 770 的高頻是同價位最好的——在我看來,這個頭銜應該屬于 NEAT 的 Majistra,但 Mission 770 的高頻已經相當細致,與其清晰、中性、開放的中頻段結合得非常自然流暢。
雖然新款 770 并不是當今最“透明”的揚聲器(意即解析極致的那類設計),但它仍然能很好地還原錄音中細膩的低電平信息。比如播放 Fleetwood Mac 的《Don't Stop》時,這對音箱營造出生動的錄音空間感,色彩豐富、細節繁復,令人印象深刻。
更令人驚喜的是,新款 770 播放這首歌時的表現充滿活力、躍動十足——它似乎完全沉浸其中,不費吹灰之力地推動空氣,在房間中形成強烈的存在感。這款帶有復古外觀的音箱不僅具備出色的啟停響應,甚至在動態起伏的表現上也異常有沖擊力,遠超預期。
Grace Jones 的《Private Life》通過這對 Mission 770 播放出來可謂是一種純粹的享受。這首歌在某些揚聲器上聽起來可能平淡無奇、甚至顯得沉悶無趣,但在新款 Mission 770 上卻栩栩如生、情緒飽滿。Sly & Robbie 在其中加入了許多微妙的打擊樂效果,而這對音箱能夠精準把控這些細節,讓整個聆聽過程高度沉浸、引人入勝。
當然,就極致解析力而言,我也曾聽過在這方面表現更優秀的揚聲器,但 Mission 770 在音樂感染力和樂趣呈現方面無須任何辯解。比如曲中邊鼓敲擊與定音鼓低頻的沖擊力非常震撼,具有鮮明的物理感。這款音箱能輕松應對大動態,在高音量播放時依然保持聲音順滑、結構穩定,沒有絲毫毛躁。
總體評價
總的來說,Mission 770 是一對極具愉悅感的音箱。它的聲音靈活、細膩、富有表現力,幾乎能讓你用它播放任何音樂類型都充滿樂趣。它擁有良好的平衡性、清晰度和動態表現,能夠激發人對音樂的熱情。
當然,若你用更加挑剔的耳朵仔細聆聽,也可以發現它并不是“完美無瑕”——或許我們該說,它有些地方還不到位。比如,盡管它的聲場寬廣、能輕松充滿整個房間,但在立體聲結像的精度以及極低頻的延展性上,仍遜色于某些同價位的競爭產品。例如 ATC 出色的 SCM40 就展現出更加深沉、開闊的聲底與更明確的空間感。
然而,即便如此,我仍愿意說:Mission 770 更具樂趣。能在 ATC 這樣技術高度成熟的揚聲器面前做到“更好玩”,這就已經足以說明問題了。
結語
盡管全新版本的 Mission 770 在技術層面遠超原版,但它卻依然保留了初代產品那份令人著迷的魅力。無論你播放哪種類型的音樂,它幾乎都能將聆聽體驗升華為一次值得紀念的“音樂事件”。
它并不是通過添加那些“悅耳但虛假的音染”來營造愉悅感——相反,這對音箱的聲音足夠干凈、通透,能夠直達錄音本身的真實面貌,然后悄然退場,把空間讓給音樂本身。這種“退而不隱”的調音哲學,使得音樂得以自然流淌。
我非常喜歡這款復古風格的揚聲器,它不僅外觀致敬經典,聲音同樣散發出新時代的精致氣質。它的聲音表達里,仿佛能聽出設計師 Peter Comeau 的巧思與熱情——仿佛他在整個調音過程中也享受其中、樂在其中。
如果你也想“享受其中”,那么,這對 Mission 770,確實值得一試。
——好設計,正該如此。